1回答

0收藏

寿险培训“四个结合”

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 1451 人阅读 | 1 人回复 | 2009-05-18

    公平地讲,寿险公司用“惯例”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,尽管存在诸多问题,但加快了营销员进入角色的步伐。笔者结合实际,试图从“四个结合”的培训模式,达到育“人”成“才”的目的。
        
    培训与思想素质相结合
        
    营销是由人来实现的,人的情绪不稳定,认识不正确,就会“误导”客户。寿险营销员被媒体炒作的“诚信危机”,从根本上讲是思想素质培训滞后的结果。有些营销员图的是“佣金”,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特别严重,只管个人,哪管客户。“双赢”实则是“单赢”。所以,着重培养营销员的责任感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刻不容缓。当然,思想素质的培训若流于空洞的说教,就不会有效果。主管必须以身作则,强调结合团队和个人展业实践,通过一件件实例的对比分析来寻找每个人的闪光点和差距。
        
    思想素质不可能一样齐,主管应细致地为每一位入司的营销员制定近期目标,使其在一个阶段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。暂时只能遵守规章制度的,不强求其灵活应变;心胸狭窄的,不一定非要他团结人,而先让他搞好本职工作。同时,鼓励每个员工自己找差距,定目标,让他们自己在“否定”自我的过程中树立“肯定”的自我。
        
    培训与客户需求相结合
        
    寿险公司培训有规范,有制度,但这些都是“死”东西,在市场经济中,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。不同年龄层次、不同文化结构的客户的需求并不一样。从一般层面讲,满足客户需求主要有两种理论,一种是一致性理论,另一种是复杂性理论。一致性理论认为,人们几乎都在寻找平衡、和谐、一致,避免风险,希望能够预见未来。不一致,会引起心理紧张。为了减少紧张状态,客户就会设法寻找一致性事物(保险),避免意外的事情发生。这类客户一般是忠诚高极高的客户。复杂性理论认为,人们追求新奇、意外、变化和无法预见的事物。把这类人作为客户,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尤为重要。所以,在培训中一是把“死”的条文化成“活”的道理;二是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实用技术和技巧培训。譬如,对出现频率较高的投诉情况,由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现身说法,讲授“防患于未然”和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处理技巧。
        
    培训与管理能力相结合
        
    对营销员除了训练技能外,还要注重管理能力培育。营销过程简言之是“营销自我”的过程,开导客户需求,创造客户需求,开发客户需求都靠“自我”完成。因而,“自我”的管理能力培训不仅仅是“头头”的事;管理培训也决不是传统的“你讲我听”的灌输形式,而应采取内容广泛的参与式学习。管理能力培训常常被忽略不计,对普通营销员而言它是盲区。其实,作为寿险营销的核心手段--人员销售,渴望管理能力能助其一臂之力。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,有三方面作用:销售、服务与控制。管理能力恰恰能保持或提高客户满意度。从最基本意义上讲,管理能力培训还能使普通营销员“换脑子”。晨会是管理能力培训的好时机,大可不必“一言堂”。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定课题,再交给大家先写,后发言。时间长了,锻炼出来了,脑子一打开,打个腹稿,就能头头是道地讲了。“演讲”水平是平时不间断练出来的。很难想象,一个不会讲的营销员会成为一个“展业明星”。
        
    培训与展业实践相结合
        
    培训的目的和结果是看展业效果。营销员的培训始终不能离开第一线。由于员工的能力有差异,不可能一次培训达到同一水平,但客户对营销员的要求却是用同一水平来衡量的,不会因某几位营销员的差错而原谅寿险公司。因此,实践是检验培训效果的惟一标准。展业实践的中心环节有两个,一是保持老客户,另一是创造新客户。谁能在这两个环节中出类拔萃,谁一定是展业精英。时下,营销展业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市民的保险意识不强。拒绝买保险的人主要有两种观点。其中约40%左右的人对购买保险的作用持怀疑态度,总认为购买保险是无用功,不少人认为,出了事得到一点钱有什么用?除了这些对保险不信任的因素外,认为没有必要买保险的人群占到了不买保险总人数的60%。试想,要把这些人动员起来,给自己买一份保险,为意外安置一份保障,其中有多少动人的案例。所以,展业实践培训最好使用案例培训法,生动、活泼、易懂、易记。聪明的人,能立即举一反三;反应慢一点的,起码能寓教于乐,乐了就有印记,有印记总会触类旁通的。
分享到:

回答|共 1 个

丹江个险高婉宁

发表于 2009-5-30 07:00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
谢谢。我太需要这个了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在线咨询